全國首次地理國情普查開展,記者跟隨省測繪局租房子普查員“用腳步丈量山河”
  每天太陽還沒升起ssd固態硬碟,他們就已出門
  每人要“丈microSD量”7-8平方公里地域
  □通訊住商不動產員 楊彬鏞
  本報記者 抗癌食物錢禕 文/攝
  聽過人口普查、土地普查、林業普查……可你知道地理國情普查是什麼嗎?通俗點來說,地理國情普查就是要掌握地表上的自然、生態和人類活動情況的基礎性工作。
  全國第一次地理國情普查已於2013年開始,到2015年結束,歷時3年。浙江計劃在今年年底前完成全部的數據採集和外業核查工作,截至今年6月底,該工作已完成超過1/3,取得了階段性成果。
  本周一至周三,早報記者跟隨省測繪與地理信息局工作人員,赴淳安實地走訪3天,走進這個普通老百姓鮮為人知的世界,感受普查員作業的艱辛,感知地理國情背後的故事。
  “接地氣”的普查員,每人每天要核查7-8平方公里地域
  凌晨5點30分,山裡天亮得早,遠處已泛起微微白光。省測繪局第一測繪院的普查員王鵬程就已經出門了。
  從7月17日來到淳安,王鵬程已經待了近半個月。一頂大草帽、一身工作服、一雙白手套,幾乎是每個普查員的標配。他手上還有一張1:5000的衛星影像圖和一個長得像iPad的專業儀器。
  “0.5米的地面分辨率,圖上1米,實地50米,一張圖是7平方公里。”王鵬程說,他們剛做好前期作業,這一輪是檢查,10名隊員,每人每天要核查1-2張圖。別看這張圖拿在手裡並不大,檢查起來卻能“跑斷腿”。
  淳安浪川鄉龍姚村,山坳眾多,植被覆雜,狹窄的村道只能容一輛車通行。漫山遍野的樹,看得人眼花繚亂,而他卻分辨得很仔細。
  “這是闊葉灌木,這是針葉林,這裡是茶園。”王鵬程認真地核對著影像圖上的一個個小圖斑,看到不准確的地方,馬上用紅筆修正。
  這就是他每天最主要的工作,不停地走、不停地核對,而手上的軌跡儀,每15秒鐘打一個點,記錄下他每天的行進路程,想偷會兒懶都不行。
  【體驗】
  即使經驗豐富的“老隊員”,也要“摸著石頭過河”
  太陽漸漸高升,密密麻麻的汗珠不停地從王鵬程的額頭上冒出來,順著他的臉頰往下淌,他的腳步也開始加快,“我們晚上6點收工,要把這些都做完。”
  整個過程,始終只有他一個人。隊友們為了趕進度,都有精細的分工。一天下來,10個人加起來要跑完平均84平方公里的量,這個量是驚人的。“大多是我們老隊員在乾,經驗豐富一些。”王鵬程說,有個新來的小伙子,剛跑了兩天就中了暑,“合理分配體力非常重要,還有一定的觀判技巧。”
  這個工作,王鵬程已經幹了14年。長期的戶外作業,練就了他的一雙“火眼金睛”,耕地、園地、林地、道路、構築物、堆掘地……地理要素的11大類30多個小類,他基本上只要看一眼,就能夠準確地判斷出來。
  他的工作嚴謹而枯燥,一項項內容、一個個指標,大於200平方米的房屋、1600平方米以上的山林、400平方米以上的平地……都要標記出來,出不得一點差錯。
  中午12點,王鵬程已經汗流浹背。他找到村裡的一家小賣部,在路邊吃了碗泡麵。他說,有些農戶特別熱情,有時會招呼他到家裡吃頓飯,而大多數時候,他連飯都來不及吃,只能喝水喝個飽。
  “以前我們做的測繪工作都沒這麼精細和複雜,弄清楚山形、地勢走向等就行,這次很不一樣。”大量瑣碎的區塊,高要求的準確率,連對王鵬程這樣的專業測繪員來說,也是一個新挑戰,用他的話來說,就是“摸著石頭過河”。
  地理國情普查
  就是用各種科技手段解析影像圖
  如果你簡單地以為普查員們乾的是體力活、吃的是經驗飯,那就大錯特錯了。
  用腳步丈量山河只是他們工作的一部分,行話叫作“外業”。所謂“外業”,就是外出作業,拿著內業初判出來的影像圖,通過走訪實地核查、改正;而“內業”,就是通過衛星或航拍獲得基礎影像圖後,用專業知識和技術判讀、描繪出所屬區塊。
  如果說“外業”是“接地氣”的工作,那“內業”就是“高大上”的高科技工作。
  用最簡單的話來說,地理國情普查工作實際上就是在衛星或航拍影像圖的基礎上,先“內業”利用技術手段預判,再交由“外業”反覆核查,最後經驗收合格後提交成果報告。
  省測繪局共有10多臺航拍機,分別用於視頻和照片的拍攝工作。一臺小電腦,控制一臺航拍機,原理就像小時候玩過的模型飛機,只不過這個是“動真格”的。
  這些航拍機,局裡的工作人員不僅會“開”、會修,還會造。“它們飛起來的時候,地上一張光盤大小的物體就能被分辨出來。”省第二測繪院工作人員郭偉說,航拍機在地理國情普查工作中起到了很大作用,提供了許多非常重要的航拍影像圖,為衛星影像圖補充了資料。
  7月10日,在引起社會巨大反響的金華浦江百餘名幹部翠湖游泳活動中,無人機對剛治理好的翠湖進行全方位監測,並將治理前後的影像圖製作成對比圖,提供了詳盡、精確的現時信息數據,翠湖水質已從劣五類轉為三類水,沿岸植被茂密。
  “邊普查、邊應用”
  普查成果助力“五水共治”
  “這樣的普查還是建國以來的第一次,最大的特點是全域性的精確普查,並且越來越向科技化、電子信息化靠攏。”省測繪局局長陳建國說。
  地理國情普查的精神是“邊普查、邊應用”,根據杭州市的相關情況,一些普查成果已經在“五水共治”、“美麗鄉村”、“三改一拆”等工作中,進行了有效轉化和利用。
  比如在助力“五水共治”方面,省測繪局新開發的“清三河”信息管理系統,整合全省5767條“三河”現狀和整治情況等信息,用無人機、街景採集車等採集數據和視頻資料,展示正在治理的河流狀況、水面漂浮物以及周邊的排污情況,實現了對全省“三河”的“可顯示、可分析、可監測”,達到了地理國情普查和 “五水共治”的有機融合。
  【縱深】
  (原標題:每天太陽還沒升起,他們就已出門每人要“丈量”7-8平方公里地域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f02bfhgc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